文章来源(微信公众号:文史丛览)配资排名第一
徽班、黄梅戏同样发源于安徽安庆,我们能丛黄梅戏移植了诸多徽班小戏,看出徽剧与黄梅戏之间的渊源:
1940年3月20日,北京《实报》刊登的《徽剧的送客戏》一文曾记载:“徽剧里面,最后一齣戏,叫做‘送客戏’”,多演出《补缸》《种麦》《新八齣》《小放牛》等一类“小戏”。这类剧目与京剧大轴戏的庄重风格迥然不同,地位恰恰相反,构成了两者间的一大区别。
值得注意的是,上述所提徽剧“送客戏”中的《补缸》《种麦》《新八齣》《小放牛》等,均被黄梅移植,成为黄梅戏小戏中的常见剧目,如《补缸》《种麦》《新八折》《小放牛》等。
1948年6月1日,《正义报》刊发《淫戏十八齣》一文,提到:“前清末叶,亦有禁演淫戏之令,当时禁演的淫戏,共有十八齣。其中十五齣属于皮黄戏和徽班戏,包括《买胭脂》《关王庙》《送灰面》《小上坟》《大别妻》《晋阳宫》《双钉记》《瞎捉奸》《打杠子》《卖饽饽》《杀皮》《落女店》《马思远》《打樱桃》《海潮珠》;另两齣属乱弹,为《打斋饭》和《唱山歌》。”在这批剧目中,《买胭脂》《瞎捉奸》等亦被黄梅戏移植,形成了黄梅戏小戏《买胭脂》与《瞎子捉奸》。
展开剩余39%此外,徽剧小戏如《戏牡丹》《借妻》(即《张古董借妻》)《打纸牌》《老少换妻》《送亲演礼》《种麦》(即《点大麦》)《十八扯》《戏凤》等,同样被黄梅戏吸收并改编。
而黄梅戏中的《瞧相》《孔瞎子闹店》《挑虫牙》则源自徽班小戏《花鼓》的故事情节;《闹花灯》《皮瞎子算命》《恨大脚》亦是由徽班小戏《看灯·闹灯》中的情节改编发展而来配资排名第一。
发布于:安徽省佳禾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